如需发票,请点击以下链接:
【课程简介】
汉语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应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如何应对汉语教学中出现的词汇、语法等疑难问题,更科学地帮助学生纠正偏误?
为了更好地解答上述问题,我们邀请语言学界的学术伉俪陆俭明教授和马真教授为大家带来以“汉语教学中的词汇—语法问题解析”为主题的课程分享,两位老师不仅会对教学中12个常见却又“难解”的词汇、语法问题进行阐释与解说,还会针对“汉语教学的现状与未来”“汉语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等话题进行分享,道术结合,助力专业师生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
【语法问题一览】
马真教授报告
(一)说“也”
他吃了一个面包,我也吃了一个面包。
这复句里的“也”,许多人认为是“表示并列关系”。这一看法合理吗?为什么?
(二)说“反而”
外国学生使用“反而”的偏误句:
(1)*大家都看电影去了,她反而在宿舍看书。
(2)*玛莎干得比谁都卖力,这一次我想老师准会表扬她,谁知老师反而没有表扬她。
(3)*他以为我不喜欢跳舞,我反而很喜欢跳舞。
这些句子为什么是偏误句?怎样帮助外国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反而”?
(三)说“按说”
留学生老用不好副词“按说”,下面是美国学生的偏误句:
玛丽:今天会下雨吗?
约翰:*我敢肯定按说不会下雨。
美国学生为什么会在这个句子里用“按说”?为什么这个句子里不能用“按说”?
(四)说“好端端(的)”
留学生使用“好端端的”偏误句:
*我一直坚持锻炼,身体好端端的。
留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误句?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好端端的”?
陆俭明教授报告
(五)说“好想你”的变调
“好想你”里的上声字怎么变调?是“半上—阳平—上声”还是“阳平—半上—上声”?为什么?
(六)“搞”“敲”“嵩”里都有个“高”,为什么读音不一?
(七)“突然”和“忽然”是属于同一类词还是属于不同的词类?根据是什么?
(八)“很阳光”中的“阳光”,是名词还是已经变成形容词了?理由是什么?
(九)“解释清楚”“解释很清楚”和“解释得很清楚”是同一类型的词组/句法结构,还是不同类型的词组/句法结构?根据是什么?
(十一)“县里来了位胸外科大夫。”这是一个有歧义的句子(一般称之为“歧义句”)。可以表示哪些不同的意思?歧义是怎么造成的?
(十二)“看三次”“看三天”里的“三次”“三天”,有的语法书上说是补语,有的语法书上说是宾语,到底该看作补语还是宾语?为什么?
【主讲嘉宾】
陆俭明,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句法、现代汉语虚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现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等职。在学界被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八大家之一。
马真,北京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独立撰写和合作编写专著、教材工具书等16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现在学术界公认她在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面,在研究方法上能另辟蹊径,富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