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英语教材文本与活动设计——案例与分析

理解英语教材文本与活动设计——案例与分析
304人加入学习
(0人评价)
价格 ¥280.00
学时 18.0
学时 18.0
学习有效期 365 天(随到随学)

  模块三:活动分析3分析

语言发展

-语法教学的基本思路?

-语法教学与其他方面学习的关系?

 

活动分析

 

3、分析顺序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语言发展

 

首要保证学生学习,必需在按合理顺序。当然不同的情况,按学习实际调整。删减的不是活动,而是课上的安排。备课的时候对教材每个活动预制了什么学习过程,再灵活调配。

 

也不是说哪个活动可以随便调整,有些活动是不能省掉的,不是哪个活动都可以随便调整顺序。教师要去理解不同版本教材的思路和特征,以便更好的分析课例。

 

教材来源

- English in Mind (第二版)

- 第一册。  - Unit 12 (pp. 88-89)

 what a brave person. 讲的是一个人发现另外有人掉到地铁轨道里去,讲怎么救这个人,非常紧迫状态下用得非常聪明的办法,两个人一起趴在地铁轨道上,不是卧轨,而是趴在地铁之间,如果站起来,很危险,也步是跳下去按住了正要站起来快要丢失性命的人。

 

***学生学习

首先要思考 - 每个活动蕴含了什么学习过程?活动之间有相似性和重复性吗?

 

- 每个活动和前一个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89页活动设计:Grammar : 第二个系列活动,包括四个活动,聚集的是first conditional 主将从现的条件句。

 

a. match the two halves of the sentences, and check by looking back the text on page 88. 

把文本的句子连线

If you try to get up, the train will kill you.

If he doesn't move, he'll be ok. 

有些老师可能想,跳过去算了。

这时就要思考,编者是想学生完成什么样的学习过程?需要完全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回来文本的情境中去,来去identify它的正确性。

因为在之前的阅读中,我们不会特别关心这个句子的形式,更多的是关心它的意思。阅读理解的活动中,通常是关心意义和内容。现在是专门学习这个语法现象,再把之前做过意义和信息加工的内容,再拿出来关注它的语法特征,所以,简单的一个连线,考察的不是学生的理解。其实什么都不考察,就是希望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从句和主句的问题,所以这个活动既没教规则,也没做训练,而是get the students to notice this phenominon. 我们经常说get the students warmed up, 怎么能让他们热起来,首先认知上得热起来,学习的前提就是他们首先对此有个注意,如果都没注意到这个现象,怎么能去加工这样的规则。所以这个活动至关重要。不能省掉。我们有些时候在教语法的时候,没有引发让学生起特别对语言的关注,就开始教规则了,缺了一步。经常这样的话,那学生的学习就会有gaps.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gaps 叠加在一起,语言就产生更大的 holes. 所以老师们要特别注意。

 

第二个活动b, read the rule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理解,感受,

 

we use the first conditonal to talk about things we think are possible in the future.

 

跟我们想的不太一样,主句将来时,从句一般现在时。

所以活动蕴含什么过程?学生要知道它的功能指向。

if clause; result clause, will + base form, will not + base form..

 

活动c, put the words in correct orders to make sentences. 有些老师可能又不做了,句子主要是条件句。按照句子成分切分开。

 

see Jane /I/ if / tell / I'll / her. 

有些上过课的老师,里面没列will do, 或does 的形式工。 但这个活动蕴含什么过程?focus on meaning. 这个活动只需要学生加工其意义,这个语法的

[展开全文]

模块三:活动分析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

一外研新标准

-高中必修3

-Module 2(pp.12-13)

思考并书面回答

一本课包括哪些活动?

一分别侧重学习或训练什么?

-它们与阅读文本是什么关系?

[展开全文]

教材文本解读与活动分析

模块二:文本解读

5、实战练习

*练习来源:*外研新标准 - 六年级上册(三年级起) - Module 10 (pp. 56-58)

文本解读: - 内容:主题、话题与功能、素材

- 语言: 知识、技能、策略。

解读后的反馈:(参照与相互学习)

we don't talk in the library. 

话题上:有个重要特点,四段对话,有特殊情境,交待去之前的关键,第二个对话,可能在图书馆讲话了,别人提醒。道歉。主题是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部分,借书,可能插队,管理员提示。可能都是比较关键。第四段,借完出来,中文不好学,可以帮助。

本文讨论的内容,从话题角度是经过图书馆借书的后续延展,第二三个对话是话题功能的集中体现,第一、四个是头尾,情境的重要部分延展,是情境铺垫的重要依托。不觉得一四不重要。

功能上:一是关于时间,二是规则、三是谈论观点,四是请求帮助(虽然不是很经典)。表示抱歉。

*素材上没有什么新概念,符号的学习较多,有一定的观点(Chinese isn't easy to learn)

祈使句有大量的反复出现. 我们平时说话也多加这个。实际也应当这样做。

[展开全文]

教材文本解读与活动分析

模块二:文本解读

4、案例分析。

回顾:

- 文本解读

*内容

- 主题 、 - 话题与功能、 - 素材

*语言

 - 知识、- 技能、- 策略(认知全过程,注意 - 深度加工- 记忆 - 提取)

*案例来源 

北师初中、八年级上册、unit3 pp.30-31

*文本解读

- 内容:

*主题:生活:项目:跑步,跳远等。对话里两个学生讨论自己的优势来决定报什么项目。

 

*话题与功能:提建议:what about, how about, why not?

主题上为反思自己适合做什么,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辨。引导学生从主题进去挖掘思考。特别重要提醒老师要从主题入手,再看话题与功能。

话题是体育项目。

功能是,建议,比较,功能上复合文本,造成听力上的难度。长的文本不一定难,功能上的复杂才是听力难度的主因。

*素材:符号概念上无太大难度,观点没有交锋,从这角度来讲素材上不构成难度。

- 语言:

*知识:形容词,比较级。

*技能上:重要的是听到的信息比较繁杂,交换出现不同内容。而且两个说话的都是男的,角色难区分。

*策略:

思维导图很适合本课的学习,像第3个活动,listen to the dialongue, and circle the word that describes Mike and Tom. 导图可以顺利把东西小结出来。

后面需要依据确定的内容来确定每人最后确定报什么。

导图可以辅助复杂的听力文本总结信息。

帮助学生分解难度也是很重要的策略。再基于这个延伸其它重要信息,可辅助学习。

[展开全文]

 

 模块一:概述4 -- 案例学习

回顾

一 文本解读

内容(三个层次:主题、主题与功能、素材)

语言(三个层面:知识、技能、策略)

 一 活动分析

*目标(三个步骤:语言、内容、过程)

*顺序(三个角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语言发展)

按此框架备课。

案例来源,

一 外研新标准

一 五年级上册 model 4 p20-22

*文本解读

内容 (三个层次)

*主题

*话题与功能  we are going to have lunch together. Are you going to buy a cake?

落实到话题上,是日常活动的计划安排。

功能:仔细读文本,

一 语言 (三个层面)

*知识 be going to

*技能 听,解读,边记边读,听完读、读完说、说完演。混合起来输入输出。

* 策略:先通过听,去识别活动里面让大家学到了什么,起码听得出是be going to, 所以要先听再读。

 

**活动分析

一 目标(三个步骤)

*语言 look, what are we going to do?

关注正在进行时, 然后再是后面的动词。

听,朗读,在些过程中理解。

*内容:第二部分 丰富的内容和情境。

*过程:从认知到理解的过程中,理解do 的内容,形成感知。

第三部分说的过程,就比较patternised 的语言,便于学生reading. 从理解到输出之间,需要有一个mechanical 的训练过程,需要有一个focus on forms. 然后再才practise. practice 是一个比较 灵活,需要去拓展的动作。故教材对于目标的设计,是有意图的。

一 顺序(三个角度)

*学生学习

先感知ing的形式,过度到be going to do 同时关注日常活动的词,应是已有的知识。

*教师教学

如果学生很熟悉be going to do 这第一步骤可直接跳过,前提是保证,学习是在前面的铺垫保证下进行。

*语言发展

从整体上,还是情境领先,先用综合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分析它、理解它、再来专项训练、最后再输出。

 

 

[展开全文]

 活动分析

分析目标

第一步骤:语言性目标

*每项活动涉及哪些语言现象?完成各项活动需要怎么样的语言能力?

教师先做,才能知道要解决什么,给学生学习什么、突破什么。

如1a,怎么加工原材料,语言本身各动词之间没有什么形式上的关联。教材的难点在此,学生就难记忆。需要结合内容,图片。

1b,各步骤独立,比1a增加了原材料。要有制作p*ess这个概念,各步骤才有关联意义。否则相互间是imcomphrehensable.

 

2c, 问答,怎么做fruit salad. 需要的语言能力是问how much, how many, 这点在2a, 2b里面已经渗透,实际就是给做铺垫。

第二步骤:内容性目标

*各项活动是否涉及新事物?新概念?新信息?

第三步骤:过程性目标

是否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涉及了语言的运用?

 

***分析顺序

第一角度:学生学习

*教材预置的学习顺序是什么样的?可否颠倒?

要理解教材的设计顺序。

第二角度:教师教学

*单位课时内按顺序能做到哪一步?能否跳步完成或留些课后完成?

跳步意味着有些步骤在课前做,有些课后

第三角度:语言发展

*不同教材是否对语言发展的整体过程和阶段性特征有预设和倡导?

你做奶昔这个,提供典型情境,有不同的原材料。完整的案例让你去精学,再带动学生把所学语言放到其它同类方面的运用。

基于所学知识对语言拓展运用

 

[展开全文]

 教材文本解读与活动分析

2、文本解读

2.1 解读内容:

建议:解读内容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层次,要分层。不要为了解读得复杂而复杂。基本内容,基本信息,及基本结构。以便于在工作中能找到更好的抓手。

第一层次:主题

首先关注的是这个单元,这个课,是什么主题。

主题体现了谁与谁的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

本课的主题,制作奶昔,就是人与物: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这种主题,作为教学来讲,我们与外部怎么进行互动。自然这一课,就会涉及到很多的动词。我们就是施动者,我们把什么变成什么。就会涉及到语言

我们把什么变成什么,就会有原材料。

 

第二层次:

依托这个主题,关注话题与功能

具体落在什么话题上?期待学生理解什么?

交际上涉及什么功能?期待学生能做什么?

这课落在饮食上,期待学生理解

目标在section a 里有很清晰的表达。 describe a proess; follow instructions. 如果关注到这个了,就会比较清晰教学目标。

 

功能:首先是proess; 还涉及到计量,有数量的语言功能;注意到这些,教学思路就会更清楚。统一在这个话题上,人对物怎么施加影响。

经过这些梳理,具体的教学步骤的目的就清晰了。

 

第三层次:素材

老师们在解读时,最终会落在素材上。

符号、概念、命题(事实、观点)

符号:概念,学生在结语中已经非常理解。

反思:是不是对素材解读得不够,导致教学过程复杂。像香蕉,学生已经可见字理解其意,进行符号学习即可。

像80年代,没有pizza店,学生没见过,怎么也记不住。当老师说“馅饼络反了,馅露在外面了”这就是概念解析,学生就立刻明白了。

命题部分,本文素材不含观点,(一般一个信息所承载的,不是 事实,就是观点。这课主要是事实,没有观点。故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

 

总体来看,

首先关注主题,话题落在哪?素材来讲,哪些落在符号、概念、及命题中(事实、观点)

 

2.2 解读语言:

第一层面:知识

*文本材料涉及到什么语言知识(语音、词汇、重音、语法、语篇等)?

第二层面:技能

*文本材料呈现的形式是什么(输入型、输出型、混合型),如1b(听)和1c(说出课程), 两者合在一起就是混合型。

第三层面:策略

学习策略突显学习效果,解读文本的同时要关注文本透露了什么策略。

什么是注意?哪些地方突显了学生注意的问题?即需要学生关注到特殊的语言现象,引发思考。如1a中的文本跟图,图本身给了各动作展示,下面也有文字,学生要了角其中的关系。

 

什么是加工?学生在学习过程要使用语言。1b, 1c希望学生在活动里加工语言的过程,把其展开,以不同形式对其反复加工。

什么是记忆和提取?1c,告诉同伴怎么做奶昔,回忆的过程,就是提取的过程。58页的2d,role play对话,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这种活动怎么描述应该已有记忆,在此过程中进行提取。

 

总结:内容上三个层次:主题,话题与功能,素材。

语言:语言知识,语言词汇语法语篇

技能,输入输出。

策略。哪个阶段注意什么,是注意?加工,还是记提取?

[展开全文]

教材文本解读与活动分析。

老师面对困难:无抓手,

帮助老师梳理基本框架,了解如何进行文本分析,提供较好用,管用的方法。

原则:操作过程中,确保操作的框架比较简便、易行、高效、实用。

注意:不要只作文本解读而不关注教材设计的活动所指向的语言学习目标。(通过怎样的具体活动来达成?)

 

具体案例 - 概述-文本解读 - 活动分析- 总结

模块结构:

问题情境

内容讲解

案例学习

实战练习

以上每个要点大约15分钟.可依据自己时间进行学习。

结构主要围绕提出问题,解读,案例,再实战。高效,多案例。做中学。希望能容易地迁移到工作中。

小学4个案例,(外研2,人教1,北师1)

初(外2 人1,外版1

高(外1,人3,外版1)

 

模块一:概述

问题情境 - 人教 go for it. 八年级上unit 8 p57-58  

q:

文本中包含了哪些内容?又涉及了哪些语言(特征,现象)?

内容为如何制作香蕉奶昔,过程细节。

语言有方式提问(如何制作)及数量提问常用句型(how many, how much),祈使句(制作奶昔剥水果及其它步骤的动词(短语)、描述制作过程。

教材提供了哪些活动?每项活动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不同的活动是按什么顺序呈现的?

活动有1、热身(看图说话,猜测香蕉奶昔制作的动词(短语);2 排制作顺序,目标为依此了解制作细节;3 口头向同学介绍制作过程(对语言学习的初步输出)

4 听力输出,这一过程把材料成分及用量巩固好。5. 结队活动,以制作水果沙拉作情境,进行问答。6 角色扮演(罗宋汤)目标为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去。

 

 

 

[展开全文]

按照文本活动顺序进行教学,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