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艰巨的挑战。1门质性研究方法课程,25个研修学时、1127页课程资料,历时3周,U讲堂158名学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挑战自我,也收获了成长。课程结束后,学员认真撰写并提交了学习反思日志。小编对这些反思日志进行研读、分析、总结,不禁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学霸”们的一腔热血!

与以往不同,本次课程学员的教学和研究背景非常多样,有英语教学一线教师,有日语教师,有在读博士生。他们当中有已收集大量数据但不知如何入手的“质性研究小白”,有具备一定质性研究基础、但仍存有疑虑,想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初级研究者”,也有完整地做过质性研究,但投稿被拒想解决问题的“进阶研究者”。

 

学习完课程后,他们各自都有哪些收获与成长?

 

01 已收集大量数据、但缺乏系统培训的质性研究“小白” 

 

学员1 日语教师:“我自2012年开始接触日语教育研究,2013年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欣喜地发现了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巨大变化,并通过量化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我特别渴望把实践过程和实践现场发生的事情更加深入地展现出来。于是2015年-2016年,我又开展了1年半的教学实践,并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数据,如教学日志访谈学生笔头反馈以及他们的活动录音等。但是我不会分析。读数据时学生给我的反馈让我心潮澎湃,却不知道怎样才能进行呈现。可以说杨老师的课,对我来说是雪中送炭。由于自己的英语能力实在有限,老师准备的大量的经典资料和案例分析,都不能读懂,所以上课的时候老师的讲解,对我来说非常宝贵。我结合自己已经收集的数据,听着老师的讲解让我对质性研究的分析方法整体上有了基本把握。并开始在脑子里勾勒研究的框架。打算尝试对教学日志等数据进行叙事研究的方法,开展分析。”

 

学员2 英语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质性研究的性质、适用范围和具体方法,也对如何应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行外语教学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完成课程后,感觉似乎我可以尝试着做一项关于外语教学的质性研究……

 

小编的话:外语教师每天所处的一线课堂可以说就是一个丰富的研究宝藏,教师可通过学生作业、课堂活动、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到丰富的数据,并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与本次学习的学员中有一位是从事日语教育的教师,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该学员通过一年半的教学实践又收集到大量的质性数据,但因为不知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这位老师苦恼不已。虽然在课程中阅读英文文献有语言上的障碍,但这位老师仍然非常用心的努力学习。课程结束后,该学员教师已经对质性研究有了基本把握,并开始尝试进行相关研究设计

还有一些学员之前没有关注过质性研究,本次课程为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全新的角度和思路

 

对量化研究存疑、对质性研究存虑的

 

02 初级研究者

 

学员3 在读博士生:"When I was in my master program, I was pretty sure most of our readings in SLA or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were quantitative studies, and I had a feeling that somehow the professors were biased against qualitative studies and “superstitious” about the numbers in quantitative studies …However, I got confused by the numbers in quantitative studies while also looking down on qualitative studies because of its being less “scientific”. This online program made me have confidence again in research, for I saw the “scientific part”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 worry no more about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because what we see, touch and experience is true."

 

学员4 在读博士生:“我对个案研究民族志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有了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也对这三种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论、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研究报告撰写,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为我撰写博士论文打下了方法论基础。我博士论文打算写教师身份认同这一主题,我尤其喜欢叙事研究,在9月份开学后,准备将学到的质性研究方法应用到我的博士论文调研当中去。”

 

小编的话:本次课程有几位学员表示,虽然自己一直以来对量化研究统计软件得出的数据很困惑,不知如何分析,但同时,他们对质性研究也不甚了解,对其信度和效度存虑。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这些学员们表示,自己已经懂得了质性研究的精髓,对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也解决了对质性研究信度和效度的疑虑

 

这几位学员中有的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还未开题的学员表示,通过本次系统深入的学习,为以后撰写博士论文打下了基础。有的博士生学员已经开始撰写开题报告,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之前打算采用的民族志研究也许并不合适,后续需要进一步思考而后改进。

 

03 具备一定质性研究基础、但投稿被拒的进阶研究者

 

学员5 英语教师:“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我尝试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质性研究——通过研究同一课程组一位教师(同时也是我的好友)所写的两个学期的教学反思日志来探究合作教学中的教师学习问题。但是论文写完后投稿被拒,内心十分郁闷,同时也强烈感觉到自己的研究和论文需要更多指导。正好外研社推出了杨鲁新教授的质性研究方法课程,于是第一时间报名学习。两周的直播课的确对我的研究和论文写作很大启发:我的研究数据来源单一,很难做到质性研究必需的三角验证。通过学习这门课,我对质性研究论文写作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正静下心来好好读了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对我的研究很有帮助的论文,这在以前于我是很难做到的。”

 

学员6 英语教师:“以前对质性研究接触得少,国内二语习得领域还是量化研究唱主角,质性研究往往被忽视。最近为了完成课题做了一项有关二语学习动机的质性研究,论文投稿后受到了审稿人尖锐的质疑和批评。抱着恶补一下数据编码分析和论文写作知识的目的,选择了本季课程。学完之后收获颇丰,我对个案、民族志和叙事研究的特点,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的论文做的是multiple case study,现在我明白了不能简单堆砌访谈数据,而要把数据上升到理论高度,还可将multiple cases进行cross comparison。杨老师的课程为我后续修改论文提供了新思路。

 

小编的话:质性研究的特点是数据来源渠道的多样性数据分析的归纳性和深入性等特征,和验证式的量化研究不同,质性研究是长期、深入、全面的探究过程。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在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后,能够以局外人的身份,结合相关理论和自己的思考,进行批判性解读。

课程学员中的两位老师曾经尝试过开展质性研但是形成论文投稿后却被拒。这两位学员均意识到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质性研究设计、数据分析以及论文写作的方法。因此,他们都是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参与了本次课程的学习。

学习完本课程后,两位学员明白了论文发表未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对质性研究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特别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要避免单一的数据收集渠道,对数据的分析也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要上升到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高度等等。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也为学员们的收获与成长感到骄傲呢?反正小编是越看越燃,恨不得瞬间变身“学霸”,说到做研究,方法不担忧,说到写论文,下笔如有神~~

 

等等,好像学霸也不是一日养成的,大家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学课程、读文献、勤练笔

本期反思日志只是摘取了部分学员对于课程内容方面的收获,那么,究竟是什么样课程能让学员们有如此大的进步,他有何独特之处?

欲知课程详情,且听小编下回分解~

 

想提前了解这门“神秘”的课程吗?请戳链接:http://ucourse.unipus.cn/course/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