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
一、导入:
1、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中的主要因素:
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英语水平、专业背景等
教师:语言学习观、教学方法等
教学环境:课时、大班教学、小班教学、受重视程度等
教师的作用:
课程的设计者
学生学习进步的调控者
教师不是TEXTBOOK USER, 教材不等于课程
2、教师: 语言学习观(Mohan B, 1986蓝瓜葛content)
language,thinking,content,culture
我们是在学习语言还是通过语言学习,
2、语言是学习的媒介,选好语篇,语言功能观:
阅读观:为了使用语法,是特定环境下的社会活动:学习和运用文化和专业知识。做好学情调查,有意识的选用适合学生,与学生专业背景相适的语篇。
大学英语教学如何超越高中教学,不仅停留在背单词,学语法上。
学术语言能力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BICS/CALP(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对我们外语教育的启示是:可以获取社会科学文化领域的最新信息,英语水平不够高,对国家的发展受影响。
一个能交流的人需要什么样的语言能力?
大学生学英语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英语能力?
Grammatical competence: morphology,syntax,vocabulary,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社学语言学能力
能够根据场合、身份恰当运用语言。
Discourse Competence:语篇分析能力
处理好语言、语法、语用的关系
任务设计的原则:
认知有没有挑战,有无语境支撑,有无兴趣
学情分析特别重要,选篇(诗歌语言简单,但内涵丰富)
二、任务1:
列举五个影响自己教学的因素,并排序、
学生的认知、基础、班级人数、专业背景、课时。
课程设计过程要素:
需求分析:
必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缺乏:学生在知识结构或技能上缺乏什么(学生现有
想学内容:学生想学习什么
如何调查学生的需求:
读写能力,找学生访谈,找往届学生访谈
原则:
内容与顺序的原则:
环境:
学生: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应考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期望
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及其用英语驾驭课程的能力
教学环境:课时、教学手段
动机:学生应对内容感兴趣;
四个维度;
理解性输入;
流利度:学生应有机会盘活语言(有利于学生巩固语言、盘活语言内容)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流利度(口语、阅读的训练,每天增加快速阅读小活动,学生会非常喜欢)
输出:促使学生用英语产出所学的知识(安排交流活动,同伴交流,师生交流活动,老师点播)
选取内容时应思考的问题;
1、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目的, 希望学生在这门课上能学到什么?
2、有哪些备选方案?
3、我准备该课程的资源是什么?困难是什么?
4、我可以准备多少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些单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我的课程设计原则是什么?
形式与活动:
环境 (学生、教师、教学环境)
原则:有意识的语言学习(给学生提供机会学习语言、关注语言使用)
深层思考:内容和活动应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学习风格:
学习检测:
学生:学习应对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有成就感),
教师:应能了解各种活动的效果
有时间解决某些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环境:检测应易操作且费用低
检测应符合大的教学环境的要求
学情分析:
学生:硕士生一年级,应用语言学专业
教师:写作教与学的理念及实践
教学环境:一周二课时,
我是如何认识学术英语读写能力的习得
——读写思,Lin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language
"教“的原则:深入浅出,学以致用,过程监控
“学”的原则:听中学,读中学,做中学
需求分析:
缺乏(lacks):学生普遍不熟悉学术英语阅读与写作;
必学内容(Necessities):学生需要提高学术英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