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什么是POA?
传统以听和读为输入,在此基础上有说有写能做翻译 产出。但是课上听 和 读 花掉了课堂时间,没有时间产出。POA是想把这个顺序颠倒,
任务有潜在交际价值
说 写 译 是起点,听和读在中间,检验的还是 说 写 译。
产出为驱动,输入为了帮助完成产出,评估的也是产出。
跟其他方法不同的,最重要的,无论是产出驱动时候,还是输入促成,还是产出评估,都必须有老师的中介性作用,教师始终在主导着课堂活动。
以学习为中心,只要学生在学习,老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 不重要。
1)设计出好的交际情景,让学生感受到这个任务在今后是有可能用到的,潜在交际价值。完成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
2)任务需要有迁移性
3)在学习之前,让那个学生先去尝试任务,在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notice the gap,创造学生的“饥饿感”,这是 产出驱动。
4)给输入,所给输入能够促成学生完成交际任务。给学生的输入可能是听、看,给了之后不能像传统精读课,一字一句,不做structure,是要让学生从输入中找出能够帮助他完成产出任务的内容、语言形式、组织话语的结构 等等。
这个环节不容易做,老师给的材料需要跟前面的任务是相关的,又不是每一句都要用,要学生挑选可用的东西。有分析和选择的过程,在老师的帮助下去做。
任务需要去分解,一个大任务分解开。比如,小任务分出来之后,听一段东西,再讨论能用到哪些输入,去完成这个小任务。每一个小任务跟下来,一节课后能组合成一个大任务
5)评估产出。有两种,一 学生水平差一点的,考察课堂上做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完整做完一遍;二 水平高一点的,让学生去做一个相似的其他任务,难度稍大一点。
6)特别强调,每一步都有老师的主导,指导。帮助学生去完成。
7)如何帮助学生从给的输入中选择?
如果是听说任务,要给:
第一,给语言 language
第二,给knowledge或者ideas
第三,要给discourse structure
如果是翻译任务,要给:
第一,帮助他理解原文
第二,目标语的技能
第三,需要给目标语的discourse structure
以上都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做